2012-07-29 13:46 来源:中国台湾网 字号:小 中 大 转发 打印
第八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29日下午举行了议题为“深化经贸合作”的专题研讨,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发表了题为《更加从容地推进两岸民众的旅游往来》的主题演讲。(中国台湾网 马迪 摄)
中国台湾网7月29日哈尔滨消息 29日下午,第八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进行了题为“深化经贸合作”的专题研讨。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发表了题为《更加从容地推进两岸民众的旅游往来》的主题演讲。演讲全文如下:
更加从容地推进两岸民众的旅游往来
戴 斌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
(2012年7月29日)
摘要
自2008年7月18日正式启动大陆居民赴台旅游以来,两岸民众往来由高层接触到精英交流,再到普通百姓互动的不断进步,直接推动了彼此的相互了解、相互信任和相互包容。这一过程中,不但为岛内许多商业机构带去了收益,更为包括司机、摊贩、店主等在内的众多民间经营者带去了实惠。而随着旅游交流的深入,台湾的文化,特别是民众的日常生活也越来越为大陆游客所体味、理解与认同。
赴台旅游的发展过程始终体现了两岸的主流民意,凝结了两岸业界同仁始终坚持以两岸民众的民生福祉为根本导向、始终坚持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大局为出发点、始终坚持两岸旅游行政主管机构与业界的双重互动的努力与智慧。今后,两岸需要努力减少民众往来的制度性障碍,特别是在赴台通行证的办理、签注的门槛、通关的查验等方面,给予彼此更多的信任和包容。更需要在两岸和平发展特别文化经贸关系的框架下,努力使旅游业界对两岸交流形成稳定的商业预期。
自2008年7月18日正式启动大陆居民赴台旅游以来,已经有400万人次以组团或者个人游的方式去岛内观光游览、休闲度假。2011年双向交流人次已经达到710万人次,今年有望突破800万。可以说,两岸旅游交流已经成为经贸文化互动最重要的领域之一,也是世界范围内区域旅游合作的亮点。
一、越来越多的民众参与赴台旅游并从中受益
在过去的四年时间里,经过两岸旅游业界和相关作业机构的共同努力,越来越多的大陆居民得以更加方便地赴台旅游。随着开放区域的持续扩大,停留时间的不断延展以及更加灵活的签注方式,赴台旅游的大众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行业和各个年龄段的大陆居民的旅游福祉得到了有效提升。
赴台游的大众化发展,直接推动着两岸民众往来由高层接触到精英交流,再到普通百姓互动的不断进步,直接推动了彼此的相互了解、相互信任和相互包容。赴台游开放之初,岛内确实有一些人抱着怀疑,甚至抵制的态度。经过四年面对面的交流和互动,民众心态逐渐回归理性,大陆游客受了台湾各界和各地区的普遍欢迎,国语导游都成了香饽饽,两岸和平友好的社会基础日益深厚。这是一项经贸成就,更是一笔无比珍贵的文化和心理财富。
四百万的游客还为台湾旅游和相关产业带去了超过70亿美元的直接收益和超过110亿美元的间接受益,为台湾增加了5000多个就业岗位。目前,平均每天有超过3000名大陆游客登上101大楼观光,每个月仅门票一项就超过100万美元。作为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的载体,大陆游客与岛内居民一旦互动起来,资金、信息、商品等也就随之流动起来。大陆居民赴台游的良好发展,不但为岛内许多商业机构带去了收益,更为包括司机、摊贩、店主等在内的众多民间经营者带去了实惠。日月潭景区内的玄光寺,有个卖茶叶蛋的阿婆,因为大陆游客量剧增,在旅游旺季每天能卖出五、六千颗茶叶蛋,超过平常销量的8倍。因太受欢迎,阿婆公休时还得先向旅游主管部门“报备”同意。同样因为大陆游客的涌入,旺季时台湾游览车的租金普遍翻涨达八成。
随着旅游交流的深入,台湾的文化,特别是民众的日常生活也越来越为大陆游客所体味、理解与认同。我们可以去参观邓丽君小姐安息的“筠园”,在黑白相间的钢琴边聆听反复播放的《甜蜜蜜》、《小城故事》的歌声中回忆自己失去的岁月;可以与童安格一起在拥挤的人群中走在忠孝东路;可以独自搭捷运去艋舺夜市想象年轻人的古惑时光;可以在红楼体验“古迹、文化与商业三渡地”的历史街区活动;……。类似的经历多了起来,文化交流就会自然而然地走入民间。调查显示,去过台湾的游客,对宝岛文化的理解普遍加深了。
二、民众福祉和两岸大局是赴台旅游各项工作的最高目标
赴台旅游是全球范围内独一无二的旅游组织形式,其发展过程始终体现了两岸的主流民意,凝结了两岸业界同仁的努力与智慧。
第一,始终坚持以两岸民众的民生福祉为根本导向。在去年5月第七届两岸经贸论坛上,贾庆林主席和吴伯雄主席均不约而同的表达了人民福祉的重要性。贾主席指出:“推动两岸经济合作,根本目的是为了增进两岸同胞的民生福祉。”吴主席也表示:“两岸旅游观光,为两岸民众带来了极大的福祉。”四年来,两岸旅游主管部门坚持以维护游客权益和旅游服务品质为第一要务,对市场秩序给予了严格的监管,对因台风、泥石流等给游客造成的人身财产损失给予了及时的保障。
第二,始终坚持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大局为出发点。在赴台旅游快速发展的四年中,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比如阿里山小火车翻覆、个别游客滞留不归、团款拖欠、欺诈购物,还有游客之间的纠纷等,但是与主流相比,毕竟都是个案,甚至是误会。比如日前台湾一些媒体报道的大陆旅行社积欠大量团款,台湾旅游主管部门及时发文指出大陆组团社托欠团费仅24.6万美元,且其中一些款项还没有超过3个月的结算周期。四年来,旅游业界始终以两岸关系的大局为重,直面突发事件,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大局出发,遵循相应预案,沉着应对,务实推进赴台旅游有序发展。
第三,始终坚持两岸旅游主管机构与业界的双重互动。具体到问题的协议和解决,两岸有关机构搭建了包括海峡旅游交流协会(“海旅会”)与台湾旅游交流协会(“台旅会”)的季度性磋商、海峡两岸旅游交流圆桌会议、海峡两岸台北旅展、海峡旅游论坛、海峡两岸旅行业联谊会、海峡旅游博览会等在内的双重互动平台,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事件响应与化解机制。经由这些平台和机制,两岸达成了个人游分批开放等多项共识,商讨了应对突发事件的方案与救援机制,并共同谋划着未来深化合作的各种可能性预案。就在上个月刚刚结束的第四届海峡论坛上,海旅会杜江执行会长宣布了四项惠台新举措,其中就包括同意台旅会在上海设立办事分处。
三、两岸旅游往来需要在从容中扩大开放
尽管四年来赴台旅游成就多多,客观上也存在包括证件办理不便利、游客集中在少数景区、个别不具备组团资质的旅行社违规经营等在内的需要进一步协商解决的问题。
从世界范围来看,旅游是市场行为,也是民间走亲戚一样的自然互动。小时候去外婆家拜年,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别拘束自己啊,就跟在家一样”。游客到了目的地,也都希望能够像在家一样自在。在强调赴台旅游民间化定位的基础上,两岸需要努力减少民众往来的制度性障碍,特别是在赴台通行证的办理、签注的门槛、通关的查验等方面,给予彼此更多的信任和包容。现行赴台个人游上设置的单位证明、财产证明等暂时性限制,好比箱子上的锁,也是防君子不防小人的嘛。
台湾的旅游宣传也不应局限于101大厦、日月潭、阿里山等传统资源。我曾多次提到,经过六十多年的历史阻隔,台湾岛内民众的生活方式,才是大陆游客更加愿意参访体验的旅游吸引物。去年台湾旅游部门做了一个调查,74.06%的赴台游客会游览夜市,而101大厦作为第二位受欢迎的景点仅有58.46%的游客会登楼游览。我相信,大陆游客返程后,鼎泰丰包子店、诚品书店、香蕉码头、玻璃艺术街等非传统旅游资源,都将在其脑海留下更深刻和更持久的映像。所以我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大陆年轻的“闪玩族”可以像去上海的新天地闲逛,去北京后海泡酒吧,去杭州西湖吃小笼包,去成都的春熙路打望一样,周末相约去台湾,逛士林夜市、吃台南小吃,当然,也可以去拍婚纱照啦。
随着赴台游客越来越多,两岸航班不足和岛内接待体系制约已经明显影响了赴台旅游的持续增长,也限制了赴台旅游政策的设计空间。为此,需要民航、旅行社、酒店、景区、客运等岛内旅游企业扩大生产规模,需要盘活民宿和和经济型酒店等接待资源,更需要在两岸和平发展特别文化经贸关系的框架下,努力使旅游业界对两岸交流形成稳定的商业预期,还要营造环境,让大陆有条件的旅游企业能够而且愿意参与岛内旅游领域的投资与运营。我们很高兴地看到,台湾经济主管部门上个月在ECFA框架基础上放了包括餐饮、酒店在内的192项陆资赴台项目。为此,全聚德、湘鄂情等大陆餐饮企业已经做出了积极的响应。
相对于民众往来和行政主管机构之间的互动,各类旅游企业和行业协会之间的合作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企业和民间组织间直接沟通和谈判的缺位影响了对彼此市场行情、商业信息的直接了解,商业维权通道也难以建立。什么事情都是行政主管机构冲在前面,时间长了,也不是事儿,至少外界看起来不那么从容。团款结算、旅游保险、纠纷处理、一程多站式的联合推广等,说到底是市场的事情,是商业的事情。因此,鼓励、引导和帮助两岸旅游企业和民间组织,在两岸商业伦理的交集内更加从容地交流,使生产要素在两岸间更加自由的流动和更加合理的配置,对于增进两岸经贸文化交流至关重要。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老兵返乡和大陆居民赴台探亲破冰,到2001年两岸“小三通”成行,到2004年陆续开启的福建居民到金马澎旅游,再到2008年大陆居民赴台旅游开放和去年赴台“个人游”试点,是睿智的顶层设计,更是对民意的顺应。我们有能够开创一个新时代,更有能力解决一些新问题。《尚书》有云“宽而有制,从容以和”。希望两岸旅游交流沿着民间、民众的方向,让市场主体依照商业规则发挥积极的作用,共同两岸民众得以更加自由地往来,更加从容地交流。
[责任编辑:刘承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