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两岸交流专题  >  深化经贸合作  >  演讲稿  > 正文

林建甫:两岸金融合作与展望

2012-07-28 23:34 来源:中国台湾网 字号:     转发 打印

    28日下午,第八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进行了题为“深化经贸合作”的专题研讨。台湾大学经济学教授林建甫发表了题为《两岸金融合作与展望》的主题演讲。(中国台湾网  马迪 摄)

    中国台湾网7月28日哈尔滨消息  28日下午,第八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进行了题为“深化经贸合作”的专题研讨。台湾大学经济学教授林建甫发表了题为《两岸金融合作与展望》的主题演讲。演讲全文如下:

  两岸金融合作与展望

  林  建  甫

  台湾大学经济学系教授

  (2012年7月28日)

  一、前言

  金融合作是未来两岸发展重点,尤其在双方金融产业皆处于结构转型时期。台湾金融业拥有丰厚的实务经验、金融技术成熟,但却处于市场饱和过度竞争的环境,业者必须向外扩展市场业务,才能改善金融体质。

  另一方面,目前大陆间接金融比重高,金融机构信用管制问题严重,扩大直接金融领域是未来方向,而且面对国际开放的压力,当地金融业必须提升人才、效率、商品创新能力,金融市场急需软实力来协助升级、转型。

  而台湾拥有大陆所需的技术、人才与经验,大陆亦拥有台湾所需的市场基础,双方互补的关系,会推动彼此金融整合,未来双方可望创造出更为紧密的合作关系。

  二、过去成果

  在MOU及ECFA签署以来,不仅两岸金融往来日趋频繁,而且在「监管」、「清算」与「机构互设」三大领域上亦取得重大进展,显示两岸金融合作已有初步成果,以下分别对各领域进行说明。

  首先在监管部分,两岸金融监管制度逐渐成形。目前两岸银行合作监理合作平台已经开始运作,透过双方主管单位交流,已经开创制度化协商的管道,未来保险与证券平台也有机会达成共识,届时两岸金融监理机制将可望更趋完备。

  其次在清算部分,两岸现钞清算协议在2010年顺利签定,让台湾的金融机构能直接在香港兑换人民币现钞,此举不仅解决人民币货源不稳定的问题,也降低台湾金融机构兑换人民币成本,替未来两岸货币清算协议奠基良好基础。

  第三在机构互设上,两岸金融机构互设情况增加,在银行部分,从2009年至今年7月16日,台湾金融机构在大陆代表处新增15家,当中9家台资银行已顺利在大陆开业,更有3家获准开办台资企业人民币业务。在证券业方面,首家两岸合资基金管理公司开业,13家台湾金融机构已获得大陆证券市场投资资格。而且互设机构也不只是台湾对大陆,今年6月中国银行的台北分行已经开业,未来交通银行等陆资银行也可望逐渐在台营运。

  三、交流现况

  日益频繁的金融交流,带来各项具体成果,却也让双方制度上的歧异逐渐浮现,再加上双方体制与法规的限制,已让两岸金融合作走入磨合期,未来更需要彼此透过对话与协商,突破现有困局,以下分别对「进入限制」、「资本市场」、「清算机制」三部分进行说明。

  首先在「进入限制」上, ECFA早收清单优惠集中在银行业,对于证券、保险并无太多优惠措施,再加上大陆在开放金融准入的部份仍有诸多限制,使得金融合作面向受限,以下分别对四项重要金融业限制进行说明。

  第一、台资金融机构在证券商参股比率、经营业务范围与保险业大陆参股50%规定仍未松绑;第二、目前大陆金融业来台投资仍然有相当度的管制,陆资银行参股单依台资银上限仅5%,而且陆银及QDII持股上限是10%。

  第三、证券及保险公司则是单一陆资投资单一上市柜公司股票,持股不可超过该公司资本额的5%,所有陆资持股不可逾10%。第四、陆资企业投资未上市柜公司,单一及全部分别是10%和15%,参股均以1家为限,且不能跨业参股银行、金控或证券业等。显然未来两岸金融产业仍有许多限制,有待两岸协商开放松绑。

  其次在「资本市场」部分,历经数十年的演进及改革,台湾资本市场已逐渐走向国际化、多元化与制度化,但开放也带来竞争的压力,反观大陆虽然竞争压力较小,但体制问题仍多,双方体制的不同会使得两岸交流面对重大挑战,以下分别对体系、信息与债市进行说明。

  第一,大陆金融体系仍不够健全,特别是证劵市场规模、流动性和讯息透明度和结构上还存在一些缺陷,市场体制不健全难以抵抗国际资金冲击风险。第二,大陆资本市场信息揭露不完全,影响投资行为,让金融市场潜具不稳定因子,而且证劵市场亦存在高本益比和高周转率的高风险现象。第三、债券市场发展明显落后,无法提供投资者相对风险较低、收益稳定的商品,及企业另一重要融资管道。

  两岸资本市场当前均面对诸多考验,台湾欠缺的是市场,大陆则需要更多经验及技术来健全才刚起步又快速成长的资本市场,两岸需求互补,合作必能创造最大效益。

  第三在「清算机制」上,台湾与大陆资金流通的趋势难挡,未来两岸货币间的兑换及交易也将更形重要。现阶段两岸货币现钞清算,使得兑换货币的方便性提升,也替两岸货币清算机制奠定基础,但恐怕仍不足于成就两岸正常化的金融环境。

  目前现钞的清算,虽可满足大多数观光旅游的小额人民币现钞兑换需求,但对于那些已在大陆设厂的广大台商及极欲来台设点的陆资企业来说,人民币现钞清算的重要性远比不上人民币存款及汇款方面的业务需求。若直接使用人民币结算,当可节省大量的汇兑成本,立即提高整体获利。有鉴于此,在人民币汇款及存款等需求,还是要建立一套全面性的两岸货币清算机制。

  两岸在ECFA签署后,经贸往来愈加频繁,但双方的贸易结算却不是以人民币或新台币结算,而是透过第三货币美元,此无异是徒增困扰、风险与损失,两岸政府应该思考以人民币或新台币做为贸易结算货币之可行性。透过两岸各自的货币结算,不经由第三方货币,除可减少汇兑风险外,亦可为两岸企业经贸往来带来极大便利,促进两岸经贸发展。

  四、发展建言

  两岸金融合作即便初具成果,但是亦仍存在不少问题,然要要如何突破现有限制?除了持续建立互信与协商管道外,针对现今情况,提出合宜的发展对策亦是关键,以下将分九点,分别详述两岸金融合作的具体建议。

  1、积极争取两岸金融法规、业务限制之松绑,共同提升金融竞争力。

  两岸在早收清单上,虽已经取得进展,但从签定ECFA后,两岸法规制度性的松绑却渐趋牛步,因此两岸仍须持续协商,扩展双方合作空间,积极争取放宽台资金融业者参股陆银、券商及保险合资子公司的持股上限等限制,同时在经营业务方面,也应大幅放宽,例如争取扩大台资银行业务范围、承作人民币业务的规定期限与范围放宽、合资的证券公司可从事A股经纪与自营买卖、台资产险公司可承作更多保险商品。

  大陆目前偏重于间接金融,主要银行也逐渐释股商业化发展,但体系内仍有信用管制问题,不仅放款主要仍集中在国有企业,而且对于民间企业放款与金融市场体制也并不健全,未来需要外来技术与制度协助,而台湾金融产业的发展经验,相信对大陆将有所帮助。

  大陆间接金融比重过高,未来势必会再更强化直接金融领域,但在人才与制度上仍未齐备,因此要增强本身实力,才能扩大其发展格局,而台湾过去在国际投资与金融业务培养不少优秀人才,未来两岸合作,不仅能让台湾扩张金融版图,更让大陆金融格局升级,对于积极想扩大金融市场话语权的大陆,也有所帮助。

  2、尽速洽签两岸货币清算机制,推动代理银行多元货币清算模式。

  随着两岸周末包机直航、开放陆客来台、企业赴大陆投资上限、开放陆资来台投资等限制的松绑以及ECFA的签署,未来两岸贸易与资金的往来势必会更加频繁,货币兑换的实质需求将只会增加不会减少。一旦货币清算机制迟迟无法建立,只会平白增添有兑换需求民众(或厂商)的汇兑成本。因此,建立两岸货币清算机制有急迫性的需要,且对推动两岸经贸关系正常化及制度化有正面意义。

  清算机制可带出三项重要正面效应。其一,目前两岸现钞清算机制已经建立,除解决人民币短缺问题外,亦减少人民币与新台币通过第三方货币(美元)兑换的汇损及相关手续费;其次,目前两岸货币清算机制仅止于现钞,汇款及存放款业务均还未建立,将会影响双方资金流通;第三,提供两岸贸易往来的外汇避险管道,带动台湾金融业发展人民币离岸业务之功能,有助台湾建构完善的金融服务平台。

  3、推动台湾成为人民币离岸中心,并办理各项人民币金融商品业务。

  看准人民币未来发展的潜力及大陆强劲的经济成长动能,外资企业与外商银行纷纷卡位发行或投资人民币债券,一有人民币债券发行,往往获得超额认购。自2007年大陆开放金融机构在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以来,香港至今已成功发行人民币债券总额超过1800亿元,成功地担负起人民币离岸中心及结算中心的地位。

  相较于香港,以两岸的贸易量以及未来双向投资的启动来看,台湾更适合做为人民币离岸或结算中心。尤其现今大陆持续加快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近日更宣布放宽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价浮动幅度,进一步让人民币成为国际投资货币,朝向国际储备货币目标前进。

  4、全面缩短台湾银行业承作人民币业务时限,共同完善财富管理服务。

  目前台资银行业务开放条件主要分两关卡,第一关台资银行分行开业满一年,且有获利即可对台资企业承做人民币业务,第二关开业满两年且申请前一年获利,范围则扩大到大陆其它企业,此对于积极想从事人民币业务的台资银行有时程过长的疑虑,未来应积极协商缩短时程,让台资银行可以顺利布局。

  此外大陆近来经济成长快速,储蓄存款庞大,但目前大陆投资人仍然无法直接投资于海外市场,造成资金闲置,实为可惜,而台资银行不仅业务发展的早,更对于财富管理领域较为熟悉,服务相关业务经验充足,台资银行在该领域具有优势,若能松绑相关限制,不仅开创大陆金融服务市场的新业务,也能充实金融服务内涵。

  5、开放台湾证券业全资全照,共同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

  建议大陆应该松绑台湾证券商参股大陆证券公司的限制,并争取绕过「外资参股证券公司设立规则」的限制,放宽台湾证券投资大陆市场的法规,给予台湾证券商「全资、全照」的「准国民待遇」,特别是A股经纪业务、股票自营买卖、投资银行业务及资产管理业务;或合资证券公司之持股比例,积极争取增加至51%以上,开创台湾证券商的发展空间。

  并且针对开放陆资券商的登台,台湾证券业在多年开放的发展下,兼具充份经验及厚实经营实力,不必过分担忧开放造成市场问题,而且亦能透过此举,争取证券业务开放的筹码,企求在业务范围、可营业地区、参股比例及业者进入等项目的全面松绑。

  目前大陆市场刚开放沪深300股指期货,选择权市场尚未有商品出现,但随着大陆多层次的金融市场逐渐形成,以及市场活络度与健全度的发展,期货市场之发展势在必行,而台湾期货业务经验成为赴陆发展的重要利基,可帮助大陆完善各项多层次市场的架构。

  6、放宽台湾保险业登陆设立及外资持股50%上限之规定,深化保险服务及保障。

  两岸应协商让台资保险业者比照香港CEPA开放经验,放宽「532条款」之限制,或甚能完全打开限制,让台湾保险业能于大陆完整推扩业务。从香港签署CEPA的经验来看,香港金融成份股在CEPA签订之后,获利能力已明显改善,ROE(股东权益报酬率)更有明显提升。比照这种情形,台湾若签署ECFA,对保险业的长期获利能力将有所提升。

  目前大陆民众尚无完整的保险观念,对于新颖的投资型商品接受度不高,且大多仍为人情保险,主要是储蓄型商品或佣金导向之商品为主,相较之下,台湾保险市场已经相当成熟,可以接受各类型之保险商品,且台湾保险业者具有将商品设计结合市场需求导向的实务经验,若两岸保险业能合作,台湾业者提供经验、创新及人才,大陆业者提供通路,必能共同推升保险市场。

  7、建立外汇合作、换汇机制,共同对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

  在ECFA签署后,两岸贸易量显著提升,在如此巨量的经贸往来过程中,双方却是以第三方货币(美元)作为贸易结算的货币。面对近来美元的弱势,此一作法除了造成两岸外汇资产可能大幅缩水外,还得面临汇兑成本增加以及汇率风险提高的问题,徒增两岸企业经营的风险,因此未来实有必要以推展本币结算。

  然而从实际层面来看,此刻也正是推动两岸贸易以本币结算的一个绝佳时机。一来美国仍陷于金融海啸的泥淖,仍未完全脱身;二来人民币处于强势地位,两岸贸易以本币结算,对两岸具有正面效益;第三、台湾与大陆贸易金额庞大,有利于两岸企业(尤其是广大的台商)降低成本,并提振经济;第四、可使两岸免于积累过多外汇,摆脱对美国的依赖和影响,增强两岸的自主能力和利益,进一步维护两岸总体经济和金融的稳定。

  8、以台湾经验协助大陆建立基层金融体系,顺遂中小企业融资管道。

  自金融海啸以来,大陆已规划成立国家中小企业银行以便加强对民间中小企业融资,让企业结构顺利进行转型,大陆官方更拨款扩大建立再担保基金规模,以加强中小企业的融资保证,协助民间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

  台湾在此方面拥有极为丰富的经验,除了业者拥有中小企业融资之实务经验外,也包括官方建构中小企业融资体系之制度。故利用台湾过往丰富的经验,不仅可以协助大陆建构中小企业融资体系,亦可以带动大陆银行业务转型,开发中小企业发展商机。

  9、建立两岸金融人才训练及专业证照认证体系,共同培育优质金融人才。

  在两岸金融持续合作交流下,双方对彼此的金融技术操作及管理知识的学习是极为重要的。因此,针对金融技术人才及专业师资培训开展,两岸可定期开设培训班,并推动金融专业证照相互认证,或合作设立专门合格之管理机构,以解决现阶段两岸金融专业证照无法互通,人才无法充分流动的问题。

  大陆金融业正值起步快速发展时期,市场快速的成长,金融才人的养成赶不上市场与新据点的拓展速度,使得大陆呈现营销、管理与专业等多方人才不足的窘况,反观台湾在金融业的经验,培养许多正确观念的经营及营销人才,在人才的培养上,两岸金融业有相当多合作的空间。

[责任编辑:普燕]

涉台常识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