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7-28 18:12 来源:中国台湾网 字号:小 中 大 转发 打印
第八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28日下午举行了议题为“和平发展回顾与前瞻”的专题研讨,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台港澳研究所所长严安林发表了题为《四年来两岸和平发展的启示》专题演讲。(中国台湾网 于斯文 摄)
中国台湾网7月28日哈尔滨消息 第八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28日下午举行了议题为“和平发展回顾与前瞻”的专题研讨,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台港澳研究所所长严安林发表了题为《四年来两岸和平发展的启示》专题演讲。以下为演讲全文:
四年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启示
严 安 林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助理、教授
(2012年7月28日)
2008年5月两岸关系出现和平发展新局面以来,在短短四年时间里,两岸关系呈现了大交流、大合作与大发展的态势,和平发展成果显著,和平发展态势良好。因此,总结两岸关系四年来和平发展的实践与经验,对于两岸关系未来发展无疑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
个人认为,四年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给了我们相当多的启示,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点:
一、要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获得持续发展的有力保证,坚持与巩固两岸双方共同的政治基础至为重要
两岸之间共同的政治基础就是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2008年之前民进党执政8年期间,因为民进党否认“九二共识”,坚持“台独”立场,推行“台独”政策,所以,两岸关系一直处于紧张与僵持状态。两岸关系之所以在2008年5月开始出现和平发展的崭新局面,是因为2008年3月选举中重新取得执政权的马英九与国民党继承了2005年4月连战荣誉主席与胡锦涛总书记达成的两岸和平发展五项共同愿景,马英九与国民党承诺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的政治立场。正是两岸双方拥有了这一共同的政治基础,彼此之间有了初步的政治互信,两岸之间原先紧张与僵持的政治关系才得以缓和。
四年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实践已经证明,并且将继续证明:只有两岸双方坚持共同的政治基础——“九二共识”、反对“台独”,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就会平顺;如果离开了这个共同的政治基础,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就一定会遇到波折。特别是台湾历经2012年1月14日选举,“九二共识”经受了严峻的考验,不仅是达成20年来的“九二共识”在台湾社会与海峡两岸得到了极大的普及化,而且“九二共识”的内涵得到了丰富与提高,“九二共识”经济化、“九二共识”民生化、“九二共识”去“污名化”,“九二共识”得到了两岸民众的普遍认同,作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的地位得到了巩固与强化,成为台湾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甚至成为东亚地区和平稳定的重要保证。
二、要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取得源源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落实与深化以民为本、为两岸民众谋福祉的施政理念则是基本的也是根本的途径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民生问题是两岸关系中的重大问题。这不仅是因为两岸关系的主体其实是两岸民众,两岸民众是两岸交流与合作中的“主角”,而且与两岸执政党——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的宗旨和理念是相一致的。
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执政为民、以民为本的宗旨,始终不渝地落实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执政理念,表现在两岸关系中就是真诚地为两岸同胞谋福祉。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我们任何时候都要把两岸同胞的利益放在首位。凡是关系到台湾同胞切身利益的事情都要认真对待,凡是对台湾同胞作出的承诺都要认真履行。”
中国国民党也一直主张“为民服务”,尤其台湾是一个选举社会,民意对政党的支持是决定政党选举输赢的决定性因素,民意对政策的支持与否是决定政策能否成功实践的关键因素。因此,马英九与国民党也一直强调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需要坚持“对人民有利”的原则。从而,如何不断地为两岸民众谋福祉,是两岸执政者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中的永恒课题。四年来,两岸无论是签署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还是各方面的交流交往,不仅要让两岸民众真正地参与到两岸各方面的大交流中,而且要让两岸的一般民众从和平发展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基本取向是要让两岸人民得到实惠,这是两岸双方共同面临的课题。只有这样,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才能得到两岸民众的切实的拥护与支持,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也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强劲动力。
三、要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稳步前进的态势,巩固与增进两岸之间的政治互信十分必要
要让两岸之间的和平发展保持稳步前进的良好态势,不仅需要两岸双方坚持共同的政治基础,而且巩固与增进两岸之间包括两岸执政当局之间的政治互信也是一个重要而急迫的课题。
其一:两岸政治互信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前提与基础。民进党执政时期,由于陈水扁当局疯狂追求“台独”意识形态,对大陆政策出尔反尔,致使两岸间没有任何互信可言,更使两岸关系陷入紧张与僵持局面。马英九执政后,承认“九二共识”,坚持推动两岸关系的和平稳定,两岸间政治互信的建立为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二:两岸政治互信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根本保证。两岸间有了基本的政治互信,才有和平发展的新局面;两岸间有了能够不断增进的政治互信,和平发展的新局面才能不断地向前发展,并不断地得到巩固;两岸间的政治互信不断地发展,未来两岸之间的军事互信、安全问题等也才能得到有效的、妥善的处理与解决。
其三:两岸政治互信是两岸各方面交流的政治基础。两岸由于长达60年的分离,各自的发展道路不尽相同,政治理念与观念等差异颇大,因而在即使是经济、民间与社会乃至文化的交流交往中,难免都会存在政治上的差异与问题,经济交流与合作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由于政治上问题也产生交流上的困难。因此,两岸政治互信也是两岸经济合作、人员往来无法回避的问题。
其四:四年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实践已经证明:政治互信得到加强,两岸之间关系就会加强;如果政治互信受到损害,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程度也就受到影响。而要增进两岸之间的政治互信,首要的问题是两岸双方都需要易位思考,尊重对方的核心关切,需要谨慎处理一系列敏感的问题。
四、要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始终在正确的轨道上,加强与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制度化建设是两岸双方面临的共同课题
2008年5月后两岸实现了三通,两岸合作的框架率先在经济领域得以实现,但两岸在社会、文教、政治与军事方面的框架的建构严重滞后,甚至说尚未真正开始,而要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前景,制度化建设成为必然的路径选择。
1、何谓制度化建设?
两岸关系事实上是透过两岸之间的各种交流交往的实践所建构起来的,四年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最重要的特征是两岸在经济、文化、社会甚至于政治方面的高度的交流、融合与相互依存度的日益深化,但同时,由于受到外在因素的影响,和平发展的两岸关系确实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两岸关系的制度化,是指两岸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在两岸互动与博弈进程中,通过正式与非正式、自觉与非自觉的形式而形成的、约束两岸执政当局与人民行为的一种规则,包括自发演进的过程与人为设计的过程共同与相互交织而形成。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就是为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进行制度性的整体设计,通过建立各种交流合作机制,使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走上正常化、稳定化、规范化与法制化的轨道。
2、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制度化建设的必要性。
两岸关系制度化,既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两岸双方的共同需要,更是两岸民间社会的共同呼吁。
其一:当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中存在着制度化建设的缺失。1949—1987年两岸军事冲突与政治对峙30多年中,两岸之间只有军事冲突,事实上没有“关系”。1987年蒋经国先生开放老兵经第三地返回大陆探亲,特别是1991年海基会与海协会相继成立,在1992年10月两会经过香港会谈、达成“九二共识”协商基础后,两岸才开始若干制度化的沟通与联系。当然,由于台湾政治局势不断变化与“台独”势力的干扰,两岸间的制度化建设时续时断,直到2008年5月20日马英九上任,两会之间协商与谈判才进入真正意义上的制度化,两岸之间各方面制度化建设也才得以展开。无论如何,两岸关系中的一个鲜明特征是民间交流与需求远远地走在官方关系前面,制度化建构明显相对滞后,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两岸各方面交流与合作的需要。尤其是2008年5月以来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已经导致了两岸关系60多年来,最重大、最深刻的变化。
其二:两岸和平发展呼唤制度化建设。目前乃至于今后比较长时间里,两岸之间的和平是一个基本状态,但两岸之间和平状态事实上缺乏稳定性,从而需要探讨如何使两岸之间的和平发展状态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成为了两岸双方面临的共同课题。根据台湾公布民调,72.8% 的台湾民众支持通过制度化协商来处理两岸交流问题。所以,台湾《旺报》提出两岸应推动建立“后ECFA时代”两岸可长可久的新合作机制。
其三:制度化是两岸和平发展的重要标志。制度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中的行为规范与制度化的体现,制度化建设也成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两岸之间建立起制度化的协商与合作关系,不仅有利于和平发展局面的巩固与深化,而且制度化的合作为解决两岸之间的社会冲突、实现利益整合提供了良好的途径。因此,制度化的建构成为两岸和平发展的必然要求与归宿,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战略选择,也是必然的选择。
其四:制度化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根本保证。两岸之间历经几十年政治对立与冲突后走向和解,和平与和解的两岸关系需要制度化才能长久,需要制度化的协议才能持久,因此,制度化也是两岸和平发展的保证。
其五:制度化有利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效益最大化。两岸和平发展是对两岸双方、两岸民众各方面利益都有利的发展局面,制度化的建立在于使两岸双方的交流与合作具有稳定性,也能使双方之间的合作效益极大化,当然最终有利于两岸民众的根本利益。
其六:制度化有利于应对经济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的国际形势。面对全球性经济与金融危机,面对欧债危机的持续深化,面对东亚经济发展一体化形势,两岸和平发展唯有实现各方面合作的制度化,方可顺应东亚经济整合的趋势,也方可共同应对国际经济、金融危机与欧债危机的冲击。
3、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制度化建设的可行性。
其一:中国大陆在两岸和平发展制度化建设上的积极立场。大陆对两岸关系制度化建设的立场与政策比较积极与坚决,这一方面是因为大陆内部在两岸建立制度化框架上的政策立场已经取得共识,另一方面是历经民进党执政8年的教训,大陆深切地认识与体会到两岸合作甚至建立制度化合作的重要性与迫切性。中国大陆对两岸和平发展制度化的建设最集中的论述是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所做的《携手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要讲话,不仅提出了两岸签署经济合作综合性协议的主张,而且首次提出推动建立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与协商签署两岸文教交流合作协议的重大主张,是大陆在两岸制度化建设上的全面性、系统性的政策论述。
其二:马英九也多次提出“和解制度化”。2011年5月12日,马英九在对美国CSIS视讯谈话中,首次正式提出了两岸“和解制度化”的概念,马英九说:“台湾不会从事军备竞赛,接下来会力求两岸和解、发展的制度化,未来一旦要逆转、推翻制度,就要付出非常高的代价,双方关系倒退,对两岸人民都会增加痛苦。”马英九所提出的“和解制度化”应该是指两岸政治与军事意义上的和解。
其三:台湾民意支持两岸和平制度化。求和平、求发展、求稳定是台湾的主流民意。从台湾无论蓝、绿还是政治立场比较中立的各种学术机构的民意调查都显示,要求两岸和平是台湾绝大多数民众的呼声。2012年1月14日马英九连任成功显示:台湾的民众与多数民意以支持马英九连任的选票展现了对于台湾与两岸发展方向的选择,既鼓励马英九继续朝对的方向努力,更提醒始终否定“九二共识”的民进党,积极面对两岸对话的重要。因此,在未来四年任期中,为两岸建立可大可久的和平发展架构、推动两岸和平发展制度化应该是马英九团队在两岸关系方面的主要使命。
4、推动两岸关系制度化建设的基本思路。
其一:坚持反对“台独”的政治立场。一方面要建立反独的制度,因为“台独”分裂势力及其活动是台海地区和平稳定的最大祸害,也是阻挠两岸协商谈判的最大障碍。因此,只有坚决遏制“台独”分裂活动,才能使两岸关系发展的基础得以稳定,也才能使两岸顺利开展协商具备必要的前提条件。二是要坚持“九二共识”的共同政治基础。贾庆林指出:“要和平不要对抗,要稳定不要动荡,要发展不要倒退,这是两岸关系发展的大势,也是两岸同胞的共同期盼。”
其二:巩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态势。不仅要积极、稳妥地部署与推动两会之间的制度化协商,而且要使之规范化,同时要有中、长期的规划与设计,使两会间的沟通与协商既可应对两岸间可能出现的任何突发事件,又能够按照两岸民间交流的实际需要与两岸政治发展的远景进行协商,以建立可长可久的两岸和平发展的制度框架与保障。其中包括:有步骤地推动两岸政治关系的常态化,推动两岸互设综合性的办事处,通过召开“两岸和平论坛”进行有关“两岸和平协议”的对话和讨论,通过两岸有关“军事互信机制”的对话与军事信任措施的初步实践,通过两岸在涉台事务中的停止内耗、推动两岸民间组织共同参与国际活动等,推动两岸关系的正常化乃至于最终签订两岸“和平协议”,建立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制度化框架。
其三:坚持基本的政治立场。包括一个中国原则、平等协商原则与共同繁荣原则。平等协商、务实面对与处理政治难题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制度化建设的客观与内在的要求,也是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制度化框架的不二法门。两岸共同繁荣则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内容,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本质要求与目标所在。
[责任编辑:普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