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两岸交流专题  >  和平发展回顾与前瞻  >  相关报道  > 正文

两岸政治学者纵谈“深化和平发展”

2012-07-28 23:18 来源:中国新闻网 字号:     转发 打印

  中新社哈尔滨7月28日电 (记者 刘舒凌)在28日于哈尔滨举行的第八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上,研究两岸政治的学者就“和平发展回顾与前瞻”议题进行热烈研讨,对深化和平发展发表各自观点。

  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所长余克礼指出,目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已由开创期进入巩固深化的新阶段。他说,这意味着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既迎来了继往开来、突破政治僵局的新机遇、新希望,同时,必然要面对两岸之间长期存在的历史性分歧和结构性矛盾,“尤其是台湾社会在政治转型过程中所人为制造的国家、民族认同问题”。

  余克礼说,李登辉、陈水扁主政期间,制造台湾社会在政治认同上的扭曲错乱、在政治互信上的缺失,严重影响到两岸关系全面正常化的进程。

  余克礼提出,当前,两岸各方特别是执政当局,当务之急是都应为强化政治认同、增进政治互信、扩大政治共识,多做实事,多办好事,不断地添砖加瓦。例如,大陆方面要在让更多台胞受益于两岸和平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化解其对大陆的种种疑虑,增进两岸同胞相互了解与彼此信任感;台湾方面除清晰坚持两岸同属一中,还应重视并采取措施对多年来的“去中国化”教育进行有力的拨乱反正,理性、务实、客观地了解、理解和认识大陆。  

  中国国民党“国政研究基金会国安组”政策委员郑安国指出,展望两岸关系的未来,我的看法是乐观的,但必须将仍然存在的变数列入思考。

  总结过去4年经验,他提出自己的看法:解决两岸问题的关键在于拉近双方的距离,包括心理距离以及经济、社会、制度、文化、感情的距离,仍有进步空间;两岸要用更高的格局审视目前仍存在两岸交流之间的问题;将两岸大问题化繁为简,累积小成果建构大成就。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助理严安林教授指出,要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前景,制度化建设成为必然的路径选择。他提出,两岸关系的制度化,是指两岸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在两岸互动与博弈进程中,通过正式与非正式、自觉与非自觉的形式而形成的、约束两岸执政当局与人民行为的一种规则,包括自发演进的过程与人为设计的过程共同与相互交织而形成。

  他在发言中提到,就基本思路而言,要有中、长期的规划与设计,使两会间的沟通与协商既可应对两岸间可能出现的任何突发事件,又能按照两岸民间交流的实际需要与两岸政治发展远景进行协商,以建立可长可久的两岸和平发展的制度框架与保障。包括:有步骤地推动两岸政治关系的常态化,推动互设综合性的办事处,通过召开“两岸和平论坛”进行有关“两岸和平协议”的对话和讨论,通过两岸有关“军事互信机制”的对话与军事信任措施的初步实践等。

  中国国民党“国政研究基金会内政组”顾问朱新民为强化和巩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提出12条建议。

  其中包括:深化两岸经济同属中华民族经济的理论论述与说明,两岸共同规划召开“两岸文化论坛”作为心灵桥梁,共同规划召开具代表性的“中山思想论坛”、以“天下为公”做为两岸人民共同的理念与目标,推动两岸民间团体与智库在经贸议题之外就“有助于开创两岸和平发展的条件与环境的相关议题”进行交流对话等。(完)

[责任编辑:普燕]

涉台常识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